秦皇岛在线
悟空英才招聘网
区县联播 海港区 开发区 抚区 昌黎 卢龙 青龙 山海关 北戴河 北戴河新区 今日聚焦 港城快讯 民生经济 科教文化 本地发布
渔业产业 皮皮虾 梭子蟹 鱿鱼 海螺 扇贝 花蛤 海虹 牡蛎 八爪鱼 墨斗鱼 红夹子螃蟹
农业产业 绿豆糕 白腐乳 草莓 葡萄 蜜梨 樱桃 苹果 李子 蜜桃 核桃 板栗 紫薯 粉丝
您当前的位置: 秦皇岛在线 > 网络资讯 > 推广

传统新闻媒体绝地求生,“端化”到底是标配还

作者:小编 时间:2021-07-09阅读数:人阅读

报业寒冬之下,"告别"的队伍又添了一员。12月1日,法制晚报发布《休刊公告》,称将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据报道,其现有采编团队将与上级单位北京青年报社的采编团队有机整合,集中精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北京头条"客户端。

无独有偶,12月2日,江苏广电旗下移动客户端"荔枝新闻"宣布其APP下载量突破2000万,目前已上线6.0全新版本。

12月6日,在成立10周年之际,《第一财经周刊》发布"告读者信",宣布2019年起将以月刊频次出版,同时"《第一财经周刊》APP将融入第一财经旗舰APP"。

一个是传统报纸,一个是传统广电集团,一个是传统杂志,三则新闻透露了一个共同讯息:传统新闻媒体正发力"客户端",或已经"端化",或正在"端化"路上。

近年来,直播、短视频兴起,重新定义了新闻的速度;微博、微信风靡,内容传播的社交效应被无限放大;BAT及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公司以平台、资本、用户、投资矩阵等多重优势重塑内容领域;趣头条上市后,复制了趣头条模式的资讯APP更是层出不穷……

在眼花缭乱的变化中,纸媒已经倒下一批又一批,包括外滩画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等超过100家报刊均已停报停刊。广电集团系统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电台新闻节目同样受到波及,收视率、收听率呈下滑趋势,改版、升级、停播成业内常态。

大潮如此,如何"绝地求生"?

从近些年的趋势来看,进军融媒体,建立新闻客户端,成为"涅槃重生"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又在哪?

弃"纸"从"融",传统新闻媒体批量"端化"

早些年前,传统新闻媒体以电子版、手机报、开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入驻综合类资讯平台等形式试水新媒体。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客户端"成为传统新闻媒体转战移动互联网、实现互通共享的主要方式,甚至已经成为"标配"。

目前,市场上由传统报业集团打造的新闻客户端包括新京报、澎湃新闻(东方早报)、并读新闻(南方报业集团)、南方+(南方报业集团)、九派新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齐鲁壹点(齐鲁晚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等;由广电集团打造的新闻客户端包括看看新闻Knews(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国蓝新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壹深圳(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第1眼(重庆广电集团)、闪电新闻(山东广播电视台)等。

据艾媒咨询《2015-2016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数量已达到231个,形成了‘东澎湃,南并读,西封面,北无界,中九派’的格局。"经过两年发展,如今情况更甚。据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相关报告,截至今年8月,仅华南地区孵化于传统新闻媒体的APP客户端就达61个,广东一地就超过40个。从数量和覆盖范围来看,"端化"已成燎原之势。

红红火火发展多年,"端化"效果如何呢?笔者据艾瑞数据中"综合资讯类APP月度独立设备数"统计,除央媒客户端外(因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三大中央媒体移动客户端未有具体数据,暂未列入本次统计范围中),前100位中"突围"的传统新闻媒体APP仅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界面、浙江24小时、21财经、东网港澳、津云等寥寥10个左右。

即便是排名靠前、已经成为融媒体转型标杆的《澎湃新闻》,月度独立设备也不过453万台,与有着2.7亿台的腾讯新闻和2.4亿台的今日头条相比,仍是云泥之别。超过百万设备规模的仅第一财经、界面等,其余大部分客户端设备规模均在30万台以内。从覆盖面上来看,基本盘影响力仍欠缺,规模效应远未形成,无法扭转传统新闻媒体"式微"的趋势。

市场头部新闻客户端仍是以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等门户网站升级而成的新闻客户端,以及今日头条、趣头条、一点资讯等近年来涌现的立足于算法和大数据的内容分发平台。

无论是主动拥抱还是无可奈何下迎合,传统新闻媒体"端化"趋势和格局都已定。但做,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足,客户端沦为面子工程;不做,则彻底丧失信息和流量入口,被新媒体取代,被时代洪流"吞噬"。

表面看来,一切又陷入"死局"。

"端化后"破局关键——打造全新"裂变"链条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据笔者观察,传统新闻媒体向融媒体转型大多陷入了始于"两微一端"、止于"两微一端"的尴尬处境。去主动拥抱新传播技术,本身是一种"觉悟",但如何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扭转现状?一些案例或许提供了"解题思路"。

传统新闻媒体绝地求生,

前不久,云南省一位80后"白发"基层书记因证件照"走红"网络。澎湃新闻三个视频栏目"七环视频"、"上直播"、"围观"在其客户端上发布了共计9段对这位白发书记的现场采访视频。据笔者统计,截至12月6日,9段视频共收获2970条评论和4587个赞。与微博或抖音等流量"高地"动辄百万点赞十万评论的"爆款"相比,效果并不算理想。

然而,这些视频的"端外"展现效果却惊人。在澎湃新闻自建的新媒体矩阵中:微博上,澎湃该系列现场采访视频观看次数超过550万次;抖音上,澎湃"围观"的采访视频点赞数11.2万,互动评论达884条,转发4418次;今日头条上,澎湃"围观"7段采访视频播放量超7万……

而因80后白发书记成热点话题,新浪视频、ETtoday新闻云、军事那点儿事、至诚大兵、龙润焦家良、老徐时评、韩东言等一众微博大V转发或者援引了澎湃新闻相关采访视频,仅新浪视频援引的该条视频就有730万次观看,"端外"传播效果惊人。

传统新闻媒体绝地求生,

11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一句"美国太远没钱去"刷屏网络。该段视频拍摄在APEC峰会期间,杜特尔特接受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采访,并作出上述表态。11月18日,深圳卫视在其新媒体矩阵中发布该条视频。据深圳卫视发布的相关数据,"三天之内该视频全网点击量超过了1200万,如果算上在各个不同媒体、不同平台中的呈现,这段视频很可能在发布后的三天之内点击量就破亿次"。

这两个案例不难看出,传统新闻媒体独家发布的新闻,虽会受到自身客户端覆盖面的限制,无法在"体内"达成规模传播,但在其新媒体矩阵以及"流量平台"的助力下,却可以突破天花板,打造更具生态裂变价值的传播链条。

通过这个新的裂变链条,传统新闻媒体的角色也由客户端内面向受众的"内容制造商",向链条前端面向自身受众、其他平台、其他平台受众的"内容服务商"转变。

弃"纸"从"融",优势在哪?

对现阶段的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无论从自身规模还是商业价值上考量,这种角色转变都具备极强的吸引力,而它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以实现转变?

笔者认为,做优质新闻、不断提升"言值"或许就是关键。新媒体时代,表达渠道更为多元、快速,而新闻质量却更为良莠不齐,优质新闻反倒成为稀缺资源。上文提到的两个案例就是当下网络环境中优质新闻的典型样本,一个紧抓好奇欲,一个让"严肃新闻"喜闻乐见,也因此才自带流量。

换句话说,新闻从来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优、劣"的问题。从打造优质内容这方面来看,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和发力方向也极为明确。

在权威声音上发力。通过多年"上情下达"的喉舌效应,传统新闻媒体已经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其报道对政策把握的准确性、专业性毋庸置疑。今年11月,国家网信办两次约谈自媒体平台客户端,包括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均被约谈,传统新闻媒体APP却无一在名单之列。

发挥垄断信息的优势。因有着专业报道经验和政务背景背书,传统新闻媒体得以在两会现场、地方相关新闻发布会现场及外交部、商务部、国台办等例行记者会中出现,对某些重大信息有着第一手的获取渠道,这些渠道正是新媒体鲜少具备的。

坚持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属于新闻中的"高端产品",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要求,而新媒体的资讯倾向于"短平快",恰恰适应不了深度报道所需投入的时间成本。抓住痛点和共情事件深度报道,或许就能拉开与新媒体的差异化竞争。

打造PUGC式的短视频新闻。短视频目前仍处于风口,能满足受众对终端化、碎片化新闻的需求。脱胎于传统媒体团队的"梨视频"就是PUGC式短视频新闻领域的佼佼者,据传估值已近30亿元。

持续探索商业转型。广告营收构成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广告主的注意力已经被转移至各类营销方式中。去年底,财新网启动财经新闻全面收费,踏出了新闻APP收费的第一步。如何打通垂直受众、形成对优质新闻的"内容付费",或许可以成为未来商业转型的方向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监管加强,高质量的"硬新闻"才是融媒体发展大潮中的价值所在,而这,或许正是传统新闻媒体的"涅槃"机会。

《第一财经周刊》在"告读者信"中谈到:"16世纪以来,媒体的发展一直源于技术创新,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其实是在同一个阵营中传递信息并激发公众思考的。在媒体为社会公器这个层面,没有谁替代谁。我们所做的,就是将它们重新适配妥当。"

没有一家媒体可以逃过大时代的逻辑,如今一个时代已经过去,那就重振旗鼓,再投入到下一个时代吧。

【来源:锋芒智库 作者:大静】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admin@youweb.com

会员头像

小编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