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在线
悟空英才招聘网
区县联播 海港区 开发区 抚区 昌黎 卢龙 青龙 山海关 北戴河 北戴河新区 今日聚焦 港城快讯 民生经济 科教文化 本地发布
渔业产业 皮皮虾 梭子蟹 鱿鱼 海螺 扇贝 花蛤 海虹 牡蛎 八爪鱼 墨斗鱼 红夹子螃蟹
农业产业 绿豆糕 白腐乳 草莓 葡萄 蜜梨 樱桃 苹果 李子 蜜桃 核桃 板栗 紫薯 粉丝
您当前的位置: 秦皇岛在线 > 网络资讯 > 推广

知乎找北:试错之路跌跌撞撞 未来何去何从?

作者:小编 时间:2021-07-09阅读数:人阅读

试错之路跌跌撞撞,知乎未来何去何从?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原

编辑 | 齐介仑 摄影 | 史小兵

对于绝大多数知乎员工来说,2018年岁末的裁员来得颇为蹊跷。

最早从12月10日开始,网上即有传言称知乎正在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20%,涉及业务全线。虽然确切离职人数一直未知,但记者从内部了解到,至少从各部门微信群统计来看,知乎员工总数已从1500多人减少了近200人。

对此,知乎官方表示,裁员传闻不实,是公司正常人员调整和结构优化。通常互联网公司年底员工"末位淘汰"最大值为8%~10%,知乎当下的"优化"比例显然已超出了正常范围。

目前,知乎裁员波及到的部门包括技术、产品、市场、短视频等等,商业化团队则是此次裁员的重灾区。从2017年年初知乎正式启动商业化以来,团队持续膨胀,裁员前已超过了400人,其中包括不少应届毕业生和试用期人员。据离职员工透露,商业化团队裁员比例超过20%,新晋人员是首先被"优化"的对象。

近日,京东、美团、斗鱼等公司先后传出过裁员传闻,但知乎的裁员还是令人感到意外。表面看来,知乎的境况并不如其他公司那么窘迫:2018年,一级市场资金吃紧,大量公司被迫赴港、赴美"流血上市";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知乎仍然在8月初拿到了2.7亿美元的E轮融资。

外界的另一种猜测是,裁员或与11月底刚刚上任的CFO孙伟有关。孙伟曾任进口母婴品牌特卖平台蜜芽合伙人兼CFO,有10年的顶尖跨国投行工作经验。在孙伟到来之前,知乎并未设立过CFO一职。孙伟的上任结合知乎刚刚获得的E轮融资,有人认为裁员或许意味着知乎即将上市。

不过,记者从知乎内部了解到,知乎应暂无上市计划,而且未来很可能会增加一轮Pre-IPO融资。

据券商专业人士分析,通常公司在IPO之前,很少进行裁员动作。未来在二级市场中,知乎很可能被归为知识教育类企业,这类企业的静态市盈率不是关键,投资者更需要看到它未来盈利的增长空间。知乎如果急于上市,更需要扩张业务,而不是节约成本。

知乎的部门裁撤与新业务探索仍在同时进行。据界面报道,短视频是被精简的业务部门之一,原本五六十人的团队被裁掉了一半,剩下的人与社区其他产品团队合并。但据记者了解,知乎在收缩短视频人员的同时,也刚刚开始针对少量种子用户内测一款名为"即影"的短视频App。即影关注社交,鼓励用户在微信上分享,创始人周源也经常在这上面刷脸。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知乎的此次调整应该更多是业务、阵线、人员的精简和重构。自2016年宣布商业化以来,知乎变局颇多,如今已到了一个阶段性总结、重新优化产品结构及营收模式的时刻。面向未来,知乎何去何从?

商业化提速

2016年前,知乎一直沿着"慢公司"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行进。周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知乎是一次长跑,希望团队能够耐心地服务于核心用户。

周源经常用城市建设的思维去思考知乎的模式。他很喜欢一本名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书,作者简·雅各布斯反对美国战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提出城市的本质和活力在于其多样性。对于规模扩张,周源一直极端谨慎。八年来,知乎的发展从群落、社区,一步步走向"城市",直至今天变成一个众声喧哗、难以一言蔽之的平台。

2012年年底,坚持了两年邀请制的知乎开始呈现疲态,周源把知乎比作"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2013年3月,知乎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从40万增长到了400万,芜杂之声随之涌入。

2014年,开始有大V因不友善的讨论环境离开知乎。周源将这时的知乎形容为雅各布斯书中"人口从700万增长到900万的纽约复兴时期",此时城市繁荣的前提是基础设施的完善。

2016年,当周源仍专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时,战场突然改变,外敌杀入。知识付费成为风口,众多玩家涌入赛道,作为理所当然的"知识"领域代表,知乎没有理由让渡主权。

2016年愚人节,知乎的新功能"值乎"上线,用户分享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到朋友圈,关键部分被打码,用户可以通过付费阅读完整信息。在值乎的官方视频里,周源露脸:"很多人老是问我们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于是我就带着一个团队做了一个商业化的东西,不就赚钱吗。"

这个看似愚人节的玩笑,就此开启了知乎的商业化宝盒。这一年,知乎推出了曾坚持不肯开放的机构账号,上线了知乎Live、书店。

2016年,处于探索阶段的商业化采取的还是独家代理模式。2017年7月,知乎正式组建了商业化团队,一年时间,团队就扩张到超过400人,并同时配备了独立的产品、技术、研发、策划、销售部门。除了为品牌制作原生广告、搭建场景、设计线下活动,后来进化为流媒体广告外,知乎还给予了品牌一些特殊工具,如"品牌提问"、"亲自答"等。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知乎商业化收入达到了2016年的5倍。

知乎的商业化动作迅速得到了资本的认可。2017年1月,知乎获得了来自今日资本领投的1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10亿美元,迈入了独角兽的行列。

2017年年底,周源第一次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现身,并被邀请参加马化腾组织的豪华饭局,周源正式跻身互联网最强权势圈层。

2018年上半年,知乎商业化收入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这样的成绩,自然令金主们喜笑颜开,E轮融资也便水到渠成。

根据知乎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底,知乎用户数已突破2.2亿,同比增长102%。另外,2018年上半年,知乎商业广告营收额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40%,知识服务产品"知乎大学"提供了超过15000个知识服务产品,付费人次达到600万。

从社区到广场

与知乎赶潮一般的商业化进程并行的,是知乎接上日进斗金的地气后,社区气质变化引发的用户争议。

2016年后,许多知乎老用户感受到了明显不适。"草根"用户大量涌入后,娱乐化内容注水,信息流中加入了过多广告,渠道下沉意图明显。

一位参与过知乎早期社区运营的员工回忆:早年间知乎内部曾有意识地控制两性问答的内容。虽然两性是最热门的大众话题,但"这是一个容易水化的领域"。对此,知乎团队亲自操刀撰写过优质的两性问答,用来引导用户创作。而当下的知乎,这种坚持已不复存在。首页推荐话题中经常出现"有一个XX样的女朋友是怎样的体验"、"你见过最渣的渣男有多渣"等内容。

在构成上,知乎来自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明显增多,年轻用户占比提高,原本的社区氛围被稀释,同时混杂了许多急于从知乎攫取流量和影响力的用户。知乎从一个小众的讨论社区,进入到了人声鼎沸的广场,真正成为了"全民化"的知乎。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在很早就投资了知乎。那时,他没有料到知乎今日的体量。"当时,投委会讨论最大的问题是:知乎能做到100万DAU,还是1000万DAU?"在甘剑平看来,当一家公司用户量级足够大、覆盖范围足够广、被用户欢迎也被政府关注时,运营商业化或者从社区走向平台,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当下的知乎,囊括了许多热门产品的模式:如果把知乎看做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分答、得到、喜马拉雅是它的竞争对手;同时,知乎也可以被看做内容搜索和分发平台,它有着百度和今日头条的影子;如果浏览知乎的每日推荐,它似乎从微博的娱乐化思维中学到了不少招数;如果把知乎看做内容电商的导流入口,它又可以成为另一家"什么值得买"和小红书。

有趣的是,尽管知乎有这么多产品的影子,它却并不与其中任何一家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其秘诀在于:知乎多年在运营内容社区中积累的经验、构筑起的护城河和差异化,足够它自由地多摸索一段时间。况且目前的2.2亿用户,也还不会到达知乎的天花板。

在知乎最早期投资人、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看来,目前接受过相当教育的中国城市人口已达5亿,而这些人向上的工具化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不同于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对下沉人口红利和娱乐化的追求,知乎选择的是看似冷门、实则需要时间去触发的大市场,红利被延后。

仍在路上

知乎也曾经历过一次来自今日头条的挑战。

2017年8月,今日头条旗下问答产品"悟空问答"被曝高价挖角知乎300名大V。2017年11月,悟空问答进一步放出消息,2018年将拿出10亿元用来补贴答主。

对于悟空问答的直接挑衅,知乎并未在商业策略上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应。当时间进入2018年7月,不仅悟空问答放言投入的10亿元未见踪影,产品本身也被曝出与"微头条"合并、被战略性放弃的消息。这场曾轰动一时的挖角大战,以知乎"躺赢"告终。

是抖音的崛起改变了今日头条的既定战略吗?仔细分析,并非这么简单。据曾经被悟空问答挖角的某知乎大V透露,头条给大V们开出的条件像是一份劳务合同,其中规定稿费500元一篇、单月封顶1万元,并对回答字数、更新间隔期、每月保底篇数等提出了严格要求。

多年来,知乎的发展不温不火,几乎从未给予创作者任何补贴。但从悟空问答的溃败中不难发现,知乎对于大V们的吸引力,以及它独特的社区运营策略,并非简单的金钱攻势可以取代。

为什么人们要花费时间精力去认真回答一个问题?一位知乎社区运营员工表示,大V们除了希望构建个人权威、打造品牌、拓展关系,将隐性利益转化为显性利益之外,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出高质量的回答。"在知乎上,关系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UGC的激励,无外乎利益激励和荣誉激励。某个领域的专家,更能打动他们的,大概率是荣誉激励、与高手过招的机会以及隐形的特权,比如更多的曝光机会、自定义权利、个人推广等等。

而以上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对社区的氛围、环境、话题筛选和推送做出构建。比如如何反暴力、反灌水,如何推动用户自治,类似这样的社区运营经验,知乎可以说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那么,凭借多年积累打造的护城河,知乎会出于商业目的,不在意将它们悉数毁弃吗?

记者接触到的某知乎内部员工曾与周源有过交流。他认为,周源对于如何处理知乎目前庞大的用户群,如何使用新技术将用户更为有效地分层,也存在困惑。算法推送似乎是一个较为直接的模式,2017年周源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坦承,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7年,周源花了半年多时间,挖来了原百度NLP(自然语言处理)专家李大任出任知乎技术副总裁,希望后者首先着力解决的就是用户更有效的分层和推送问题。

启动商业化以来,知乎90%以上的营收来自广告,知识付费产品还没有创造出规模效益。对此,长期从事互联网研究的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认为,目前知识付费平台多靠微商推动,复购率很低,喜马拉雅尝试三年,每年仍需重复投入营销成本,知乎在微商上动作不多,大概觉得这一模式不太适合自己。

"知识付费很像出书,过去出版社不会付给作者高于20%的版税,知识付费分成则可以达到50%。而且书无论如何不会卖到200元一本,但线上卖199元的课多的是。从这个角度看,知识付费还可以做很多年。"魏武挥表示。

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周源说,知乎过去和现在都在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做容易的事的App都慢慢消失了,而做难的事的App永远有一席之地。

显然,资本之外,知乎需要更多的时间。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admin@youweb.com

会员头像

小编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